节约资源,助力可持续未来

再生农业如何帮助一位中国农民重建土壤、提高产量并优化成本

作为世界上的古老文明之一,中国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农耕生活。虽然中国是亚洲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,耕地却只占地球耕地面积的9%。尽管如此,中国依然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粮食,并养活了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。

然而,近年来中国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:化肥和杀虫剂的过度使用加重了土壤的贫瘠程度,导致中国三分之二的农田产量减少。同时,随着城市居民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,饮食模式发生了改变,中国的粮食进口量也不断增大,粮食自给率从2000年的100%降低到2020年的77%左右。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也有可能加大这些问题的严重性。

中国政府划定了1.2亿公顷(面积略大于瑞典)的耕地红线,用于种植作物以及保护其肥沃的黑土地。对中国政府来说,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是需要优先解决的事项。

要实现这一目标,再生农业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中国的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9%,却成功地生产出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粮食,养活了自己的人民。

中国的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9%,却成功地生产出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粮食,养活了自己的人民。

被洪水淹没的玉米地

被洪水淹没的玉米地

河北省是中国生产小麦和棉花的主要区域之一。在河北省的东南部,李信华拥有20公顷的田地,她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。近年来,同这片地区生活的其他农民一样,她也面临着高温和干旱的难题。

“天气越来越热了,雨水不足时很难找到灌溉工人。我们必须付更高的工资才能雇到人。”李信华说。她需要大量的帮工砍割玉米秸秆,把它们运到空地上并埋掉,这个过程费时又费力。庄稼收成不断减少,入不敷出,李信华再也难以负担起人工费了。她决定尝试新的耕种方式。

“去年秋天收完庄稼后,我在2公顷左右的土地上尝试了免耕耕种。现在种子发芽率高了一些,收成也好了点。”李信华说。

免耕耕种是再生农业的一部分,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恢复土壤健康,增加粮食产量并减少环境污染。免耕耕种的关键是尽量减少翻地和松土,因为这些活动会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。农民停止翻地松土,直接在上一轮作物残茬上播种,就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。

李信华把玉米秆当作覆盖作物,这样就不用再雇佣大量人工来搬运它们了。“玉米秆留在同一片地里,保证了土壤的湿度,既能减少灌溉的频率,也能节约水资源。”李信华说,“我们同时还节省了时间,减少了土壤损耗,因为旋耕、夯土和施肥等过程整合到了同一个步骤。”

再生农业的另一个要求是保持土地常年被作物覆盖。在庄稼收割后立即种植覆盖作物,减少土壤侵蚀并提高碳输入。此外,农民在同一时间种植不同类型的作物,即采用间作的方式也能获益。这种方式可以丰富土壤中微生物的营养来源,降低发生病虫害的风险,农民减少了浇灌化肥的频率,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化肥。

李信华还尝试在她五分之一的农田里间隔种植两排玉米和四排大豆。“大豆的植株比玉米秆短,所以玉米能获得良好的通风和充足的日照。而大豆作物也能丰富土壤的营养,使其更加肥沃,因此我们可以减少化肥使用,并且提高庄稼收成。”李信华说。

在这些成果的鼓舞下,李信华计划进行更大规模的再生农业实践。她说:“我考虑今年全田进行免耕耕作。”李信华正以自己的方式来帮助中国和世界实现粮食自给自足。

李信华在查看她的庄稼。

李信华在查看她的庄稼。

免耕播种机直接将种子撒进留有作物残茬的田地里。

免耕播种机直接将种子撒进留有作物残茬的田地里。